
強化全面性服務能力 方能扮演原廠關鍵角色
目前在醫療器材的各種委外服務市場中,以塑膠類市場最大。另外根據Technology Forecasters Inc.針對醫療電子委外業務的營收調查,估計2003年約63億美元,到2005年將達71億美元。而各市場發展潛力,以金屬元件及加值型服務未來成長潛力最大。
文/馮晉嘉
根據Frost & Sullivan數據顯示,2003年全球醫療器材市場大約1,762億美元,預估未來將維持5%以上的穩定成長率。全球醫療器材市場在許多國家面臨健保給付壓力,許多醫療器材產品發展逐漸成熟,醫療器材廠商為減少營運成本,以及拓展在新市場的發展下,有將業務委外的趨勢。在全球1,762億美元的醫療器材市場,大約產生617億美元的銷貨成本(Cost of Goods Sold, COGS),也就是35%的全球市場值。而銷貨成本中,約有167億美元(27%的COGS)是交由契約製造商(Contract Manufacturer),預估未來契約製造業務每年將成長10~20%。而全球將近170億美元的醫療器材委外服務業務中,美國大約佔了一半,金額約83億美元,根據預估,未來幾年美國醫療器材公司加值型產品委外業務將有17%的成長,且佔加值型產品銷貨成本42%的業務將會被委外出去。
J&J等國際大廠 逐漸形成委外趨勢
以全球最大醫療器材廠商Johnson&Johnson為例:1998年公司宣佈關閉全球四分之一的製造工廠,解僱了5,800名員工,不過另增聘1,700位工程師,從事研發與設計,將大量的製造供應活動交於契約製造商,企業集中營運重心在研發、設計與行銷上。由五年來的銷售表現來看,2003年J&J總銷售收入成長至419億美元,比1998年237億美元增加近200億美元,醫療器材的營收也由86億美元成長到149億美元,完全打破當初市場分析人士所推測的銷售下滑的情況。其他尚有Boston Scientific、Medtronic的心臟外科部門等醫療器材大廠,也有相類似的做法,逐漸形成委外趨勢的興起。另外像是小型的廠商,CKM Diagnostics, CathEffects等,為了集中企業有限的發展資源,創造公司最大價值,也藉由委外獲得加快產品上市速度、建立未來產品銷售管道等不同的利益。

圖一、全球醫療器材委外趨勢 
資料來源:工研院IEK生醫組(2004/10)
目前在各種委外服務市場中,雖未有每項業務的明確市場統計數據,但一般以塑膠類市場最大。另外根據Technology Forecasters Inc.針對醫療電子委外業務的營收調查,2001年營收56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6.11%,估計2003年約63億美元,到2005年將達71億美元。而各市場發展潛力,以金屬原件及加值型服務未來成長潛力最大,主要由於終端市場委外比重提高,相較之下,原本佔大部分的塑膠或電子零組件則維持穩定的成長。在契約製造所獲得利潤方面,由於金屬元件加工要求品質及專業較高,同時供應商的數目較少,相較之下利潤也比其他來得高(詳見表一)。
| 
			 
  | 
			
			 零 組 件  | 
			
			 加值型服務  | 
		||
| 
			 金屬  | 
			
			 塑膠  | 
			
			 電子  | 
		||
| 
			 市場規模  | 
			
			 L  | 
			
			 XL  | 
			
			 L  | 
			
			 L  | 
		
| 
			 成長率  | 
			
			 H  | 
			
			 M  | 
			
			 M  | 
			
			 H  | 
		
| 
			 利潤  | 
			
			 H  | 
			
			 L  | 
			
			 Very Low  | 
			
			 L  | 
		
| 
			 能力  | 
			
			 精密/微細加工、板金、線材成型、製管、粉末金屬、次級加工  | 
			
			 機械加工、成型、開模、射出技術  | 
			
			 電路板組裝、ASIC設計製造  | 
			
			 組裝、測試、包裝、工程服務、諮詢、供應商庫存管理  | 
		
| 
			 主要廠商  | 
			
			 MedSource / UTI、Lake Region、WilsonGreatbatch、Symmetry  | 
			
			 Avail、B. Braun、MedTechGroup、Precise Technology、Philips Plastics  | 
			
			 Plexus、HEI、Flextronics、SaminaSCI、Solectron  | 
			
			 Avail、MedSource / UTI、MedTech Group、B. Braun、Precise Technology  | 
		
| 
			 主要客戶  | 
			
			 J & J、Medtronic、Guidant、St.JudeMedical、  | 
			
			 J & J、Tyco、Boston Scientific、Baxter、Cardinal Health  | 
			
			 GE、Philips 、Siemens 、Varian Medical Systems 、Kodak Health Imaging  | 
			
			 J & J、Tyco、Boston Scientific、Baxter、Cardinal Health  | 
		
表一、委外服務提供廠商 
資料來源:MDDI(2004/03)/ 工研院IEK生醫組(2004/09)
以專門在醫療領域發展委外服務的廠商Plexus為例,該公司提供產品(整廠輸出產品發展、工業設計、數位/類比電子…等)、印刷電路板、測試、原型發展、製造、履約(接單生產、客製化生產…等)及維修零件管理服務,業務範圍涵蓋醫療、網路/通訊、工商業、電腦、國防等產業。2003年公司總營收約8億美元,在醫療方面業務約佔公司總營收的1/3達2.59億美元,成為最大的醫療電子委外供應商,預估2004年總營收將成長至10.4億美元的水準。為了增進在醫療產品技術的發展,2004年8月Plexus與SRI策略聯盟,以Plexus產品實現的能力,結合SRI創新技術實現的能力,為尋求工程及製造服務的醫療器材廠商,提供一個將產品概念實現商品化的新模式。其他專門提供醫療電子委外服務相關廠商尚有HEI,而Flextronics、Sanmina-SCI及Solectron等專業電子製造服務廠商(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Services, EMS)也有發展醫療電子的業務。
純代工路不可行 必須提供高附加價值
根據SRI針對我國生技產業成為「全球生命科學技術知識服務委託中心」的評估,我國醫療器材產業委外服務發展,雖然在目前全球醫療器材設計與發展委外市場仍小,並僅有中等程度的成長,但仍有跡象顯示,透過改變經營條件將產生更多委外機會。且由於醫療器材產業須結合許多關聯性產業,台灣擁有高科技,在光電、通訊、電子、半導體等產業發展完整,以及傳統製造產業,像是塑膠、材料、機械等產業發展成熟,有許多醫療器材公司具有國際性的連結,都給予競爭上的優勢。台灣可透過創新技術提升產業價值鏈,以及與國際型企業合作發展發展行銷通路。
不過像是愛爾蘭等醫療器材重要生產國家,由於具有熟練的技術性員工,以及政府租稅的鼓勵,不斷吸引海外公司在當地建立營運中心,並且為持續吸引外資投資,不斷研擬新的措施,包括提供20%的研發支出抵減、智慧財產(IP)移轉至愛爾蘭免徵印花稅、部分股權免除資本利得稅,以及改善外資股利稅制等幾項新的政策。另外像是墨西哥勞動成本低於美國本土,且又距離美國最近,成為以美洲市場為目標的企業,最佳的選擇地點之一,亞洲地區的中國大陸、新加坡、馬來西亞等,都是近期部分醫療器材產品為追求低成本而轉移的新興區域。再加上提供委外服務廠商也在不斷擴充核心能力,從以往單純元件或組裝製造的服務,提昇所能提供服務得層次,擴充到像供應鏈管理等,發展成為提供一次購足的專業廠商。這些因素都將威脅我國醫療器材委外服務產業的發展。
台灣以往代工的經驗,或許具備成為醫療器材委外服務廠的基本條件,但單純製造、組裝委外的重要因素在於成本考量,台灣在這方面優勢漸失,必須靠其他能夠提供醫療器材原廠更高附加價值,扮演原廠價值鏈上關鍵的角色,以促成更緊密的合作,同時如何加強在產品設計、開發,以及像是供應鏈管理等全面性的服務能力,則為創造新的獲利模式的關鍵。憑藉我國在電子相關產業的基礎,發展我國醫療器材委外服務應可從攜帶型量測儀器為發展主軸,逐漸擴及大型醫療電子產品。而目前已有許多國際大廠在台進行的大型醫療儀器之零組件代工生產(IT、LCD等電子、光電零組件,如:X光數位偵測板、工業電腦、監視器、控制面板、螢幕等),應以所具備關鍵零組件技術能力,提昇技術層次,爭取整機或部分組裝,並逐步建立自有技術。
另外在金屬或塑膠產品方面,像是未來幾年將成為市場主流產品的安全針筒,以及發展成熟的人工腎透析產品,大廠逐漸採行以委外製造為主的模式,另外像是部分成熟的骨科產品等,也都有委外製造的機會浮現。
國內目前積極鼓勵傳統產業升級,以及相關電子產業廠商轉投資醫療產品的發展,包括塑化材料、塑膠射出、精密加工、特殊電子元件等,都將有助於國內醫療器材產業供應鏈建構逐漸完整。而在醫療器材產品法規認證過程中,臨床試驗資料的快速取得,將有助產品上市的速度,所以提供有效、專業的臨床試驗團隊,也是協助醫療器材廠商發展的重要基礎。政府如何塑造一個適合發展的優質環境、協助培養產業所需人才、促進國際合作,進行技術創新、移轉,與行銷通路的發展,皆是我國醫療器材產業仍須持續建構的方向。(作者為工研院經資中心/生醫組 產業分析師)